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基本方式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分解,由结构复杂的、难溶的大分子物质变成结构简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的管壁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的两种基本方式:
一、机械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管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管的远端推送。
二、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
第二节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消化管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已的特点。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
二、消化管平滑肌在离体后,置于适宜的环境内,仍能进行良好的节律性运动,但其收缩很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三、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消化管各部分,如胃、肠等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与平滑肌的紧张性有重要的关系;紧张性还使消化管的管腔内经常保持着一定的基础压力;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也就是在紧张性基础上发生的。
四、消化管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
消化管作为中空的容纳器官来说,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它使消化管有可能容纳好几倍于自已原初体积的食物。
五、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则特别敏感,轻微的刺激常可引起强烈的收缩
消化管平滑肌的这一特性是与它所处的生理环境分不开的,消化管内容物对平滑肌的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是引起内容物推进或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
第三节 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在横结肠以下的结肠和直肠的副交感神经则来自盆神经。大多数节后神经纤维为胆碱能纤维,一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肽能纤维。一般来讲,胆碱能神经兴奋使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二、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来自脊髓胸5到腰3节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胃、肠壁。一般来讲,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交感神经兴奋对胃、肠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三、壁内神经丛
壁内神经丛包括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层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和位于黏膜下层的黏膜下神经丛。由许多神经元和短的神经纤维构成,可完成“局部反射”。
第五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为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L。
胃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一)盐酸
盐酸有游离酸及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两种形式,两者的总浓度为总酸。正常人空腹胃液总酸度为10~50临床单位,其中游离酸为0~30临床单位,它决定胃液的酸性反应。
盐酸也称胃酸,其主要作用有:
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
3.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
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有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由此可见,胃酸分泌过少将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但若胃酸过多,则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二)胃蛋白酶原
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为月示、胨及少量多肽。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适pH为2,故胃酸缺乏的病人,蛋白质的消化将受到影响。
(三)粘液:
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胃腺中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共同分泌胃粘液。其中主要含有糖蛋白,胃粘液最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保护胃粘膜免受盐酸侵害,此外还有润滑食物的作用。
(四)内因子:
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在胃内,它可与VitB12结合.保护VitB12不受酶的水解;到达回肠后,它可与肠壁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VitB12的吸收。当体内丧失或缺乏内因子时,进入消化管的VitB12会被破坏或吸收困难,从而造成VitB12缺乏症。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因素
进食后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成三个时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这三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1.头期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一般情况下,头期胃液分泌量较大,约占进食后分泌最的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
2.胃期胃液分泌 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胃期分泌的胃液量大,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很高。
3.肠期胃液分泌 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这可能与食物在小肠内同时还产生许多对胃液分泌起抑制性作用的调节机制有关。
(二)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因素
胃液分泌除受兴奋性因素调节外,还受各种抑制因素的调节,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精神情绪因素,主要有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三种。
1.脂肪 脂肪进入小肠后其消化产物抑制胃液的分泌;
2.盐酸,胃内pH值降到1.2~1.5时,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3.高张溶液,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的分泌。
三、胃运动的形式及胃排空
(一)胃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 消化管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有利于保持消化管一定的形态位置,维持消化管内一定的压力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推进和排空。
2.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咽和食管,可通过反射使胃底、胃体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具有容纳和贮存食物的作用。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
3.胃的蠕动食物进入胃约5min蠕动即开始,蠕动波从贲门开始向幽门方向推进。初始时波细小不易见到,到胃中部时才变得明显起来,有些波可以达到幽门,甚至进入十二指肠;但也有些波只到胃窦部即消失。蠕动是胃壁平滑肌去极化慢波触发电位而引起的,故其频率约为3次/min,只需1min左右即可达到幽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蠕动波通常可排出1~3m1的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胃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
(1)磨碎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
(2)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食物化学性消化。
(3)把食糜通过幽门推向十二指肠。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速度因食物的种类、性状和胃的运动情况而异。
1.胃内容物促进排空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是胃内容物,胃内容物的容量和排空速度呈线性关系。胃内容物扩张胃壁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使胃运动增强。胃内容物主要魁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促胃液索释放,也可增强胃窦运动。
2.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排空 食糜中的盐酸、脂肪及蛋白质消化产物、高张溶液以及机械性扩张刺激,通过肠胃反射和局部刺激小肠上段粘膜释放促胃液索、促胰液索、缩胆囊索、抑胃肽等.抑制胃排窄(促胃液索虽然刺激胃窦收缩,但同时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净的作用是延缓胃排空)。
第六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L。
(一)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胰液的主要成分是水、NaHCO3和多种消化酶。NaHCO3 可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内的酸性食糜,对小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并可维持小肠内中性偏碱的pH环境,以适应小肠内各种酶对pH的需要。消化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胰液中的消化酶及其作用如下:(1)胰淀粉酯: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寡糖;(2)胰脂肪酶:可分解脂肪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3)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作用下转变为胰蛋门酶,胰蛋白酶一旦形成,还可进一步激活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使它们转变为有活性的酶。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可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4)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种利主要食物的消化酶,而且水解效率都很高,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糖的消化和吸收一般不受影响。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食物可通过神经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科I经主要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丰富。
2.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索:由小肠粘膜S细胞分泌,其刺激物以盐酸最强,其次为蛋白分解产物及脂肪酸,糖类无作用。促胰液索可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使胰液分泌量增加,但酶含量不高。(2)胆囊收缩素:又叫促胰酶素,由小肠粘膜Ⅰ细胞分泌。有效的刺激主要足蛋白分解产物,其次是脂肪酸、盐酸、脂肪,糖类无作用。胆囊收缩素可作用于腺泡细胞引起胰酶分泌,而对胰液中H2O和〖 HCO〗_3^-的影响却很弱。
二、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胆汁是由肝细胞生成的,生成后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肝分泌胆汁是连续不断的过程,但胆汁排放于小肠却是间断的。非消化期,由于胆总管末端Oddi氏括约肌收缩,阻力大,胆汁由肝总管转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800~1000m1,胆汁分泌量和蛋白质摄人餐有关,高蛋白质食物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胆囊贮存的胆汁叫胆囊胆汁,直接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叫肝胆汁。
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分和钠、钾、钙和碳酸氢盐等无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因此,胆盐便成了
不溶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索(维生索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进食对胃和小肠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使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胆汁排出增加。反射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二)体液调节
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胆囊收缩素可引起胆囊收缩、奥迪括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出增加。
胆盐在回肠大部分被吸收,经门静脉再运回肝脏,对肝分泌胆汁有促进作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第七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收缩波阿方的肌肉舒张,往往充有气体;收缩波的后面则保持在收缩状态,使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它可使结肠内压力明娃升高。集团蠕动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二、排便反射
正常的直肠通常是空的,没有粪便在内。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随肠时,刺激了商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使意和排便反射。这时,通过盆神经的传出冲动,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此外,由于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也发生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粪便的排出。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此阈值时即可引起便意。
第八节 吸收
一、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①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成分:小肠内含大量消化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其中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各种消化酶,已将食物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②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具有很多环形褶皱,其上有大量绒毛和纤毛,使吸收丽积增大约600倍,可达到200m2;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问较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又有足够的吸收时问,有利于吸收;④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二、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形式与途径
(一)糖类的吸收
糖类必须消化成单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才能透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入血。肠腔中葡萄糖(或半乳糖)的吸收是逆浓度差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二)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动性的,吸收途径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三)脂肪的吸收
脂肪分解后以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的形式吸收。
脂肪吸收有两条途径:短、中链脂肪酸和甘油进入毛细血管,而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途径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