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您好,欢迎访问湖南自考网!本站非教育主管部门官方站点,权威信息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www.hneao.edu.cn为准。

2024年4月自考14658《政治经济学(中级)》之主观题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 通知:2023年湖南自考专/本科学历提升方案出炉!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6、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答:错误。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必定具有在质上共同的东西。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27、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正确。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8、垄断价格的出现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错误。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大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但这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第二,垄断价格没有,也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获得的垄断利润,不过是他人失去的价值部分。

2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重要的政治组织,不需要进行宏观调控。

答:错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其必要性和客观性。(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要求各部门、各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达到这一目标。二是,通过宏观调控来为经济发展创造各种基础条件。(2)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31、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意义在于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产生的唯一源泉。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ⅡC

派生实现条件:(1) Ⅰ(C + v + m)=ⅠC +ⅡC

(2) 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

33、简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答:(1)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依据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和组织劳动,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对社会劳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

(2)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方式由纯粹私人经营,变成完全由国家经营或国家与私人共同经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强,与国家干预和调控相关的各种社会性的管理机构也迅速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

(3)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的占有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资本的社会属性在不断增强。虽然这些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已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3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二,经济全球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3)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第二,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三,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第四,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论述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资本循环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规律。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这一循环原理,撇开马克思分析时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本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第二,要加速资本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36、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所呈现的规律,即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等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是通过每个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来实现的。企业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靠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没有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真正转变。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生产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目的转变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把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地放在改善民生上,才能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经济发展能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就是不断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的过程,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开放,深化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供体制保障。

上班族抢先定制【学历提升方案】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