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要点复习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3.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⑴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①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②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⑵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4.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取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 。
5.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①改革官制,整顿吏治;②改革兵制,训练新军;③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6.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
7.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8.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10.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其中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11.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1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1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⑴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⑵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⑶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确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14.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15.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6.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①革命派未能人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