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以下内容为“2023年湖南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希望考生们收藏本网站并持续关注,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来进行浏览查阅,在2023年的湖南自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早日考完毕业获得理想学历。
一、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
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
"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等。
"附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获得,一经获得,就将持久的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二、隐性课程的演变
隐性课程概念的首次提出:1968年杰克逊出版《班级生活》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他认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权力"、权力差异是班级生活中社会结构最显著的特征.
总之,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把隐性课程视为学校、班级生活中所蕴含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班级生活结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批判课程理论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关系结构的隐性课程确实复制着社会阶层结构和经济结构,但这种结构却是不平等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隐性课程在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功能;通过"破译"隐性课程可以使课程产生"激进的变革",从而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批判课程论者的隐性课程观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与"抵制性的隐性课程"
三、“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代表人
鲍尔斯与金蒂斯认为,隐性课程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四、“抵制性的隐性课程”代表人
阿普尔把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五、隐性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涵义: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特点:⑴其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⑵其影响具有持久性;⑶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⑷其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六、隐性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2)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与设计;(4)要有选择地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⑴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⑵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总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由于湖南自考的考试课程较为繁多,而考生们也只有有限的精力放在备考复习计划上,所以我们将各科考试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归类整理并保持持续更新,考生可以收藏本网站以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