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本质上是以理服人,一味堆砌,必显得平庸。因为没有分析,就没有论证;没有思想,就没有内涵;没有深度,就没有力量。引用名言,同样要通过分析阐发揭示名言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满篇都是A说、B说,就是看不到作者如何说,那他也就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作者之所以要议论,其目的是要阐明自己的认识;读者之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最关注的是作者的认识和主张。
引用应让读者看出作者的主张在什么意义上与引用具有一致性,以及作者为引用注入了哪些自己的认识,其认识有何新意,而不能惟名言是从,一切都以名言作为立论的标准。
分析说理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有分析说理的意识。当你选择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论据与自己的论点必有相同之处,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相同之处揭示出来,就是分析。其间先要将论据和自己的观点融通。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即通过分析将举例、引用如“桑”化为“丝”、“花”化为“蜜”,进而生成自己的认识,为举例、引用注入自己的思想。
学生们具体可先通过课内典范的议论文习得,如《简笔与繁笔》、《师说》、《伶官传序》等;细心研读揣摩作者在举例、引用前后是如何过渡衔接、分析阐发、拓展深化的;继而在自己作文时学习借鉴,逐渐掌握分析说理的具体方法。
但从根本上说,议论的优劣,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方法是为阐发自己的认识服务的;而议论是否拥有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议论应该是独立思考的体现。我们看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喜欢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内涵,而非方法技巧。虽然常说“文质兼美”,“文”在前,“质”在后,但遍览名篇佳作,“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具有理性的批判和质疑精神,才会以自己的眼光冷静地观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思虑周密的特质,下笔议论就不会生吞活剥固有的事例,更不会将名言奉为金科玉律,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的深度取决于思想的深度。阅读有思想深度的书,如《论语》、《鲁迅杂文精选》、《培根论人生》、房龙的《宽容》、龙应台的《野火集》、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等,受其滋养,可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充实、深刻起来,继而下笔成文,才可能有分析说理的深度。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湖南高考议论文写作千万不要写成“名人开会”(2)”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0731-88626137或者QQ咨询在线老师。)
报名电话:0731-88626137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湖南成考网上报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