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将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自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就《量表》相关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您谈谈为何要研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其意义何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我国快速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外语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项关键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外语考试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外语考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考试之间缺乏统一标准,考试不成体系。现有外语考试项目过多,标准各异,考试级别概念不清,不同考试之间成绩不可比,不利于促进科学选才。二是现有考试对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重视不够,各学段的考试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存在内容重复或断档情况。这些都不利于促进教学连贯有序地开展,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三是我国外语考试的国际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外语考试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目标确定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国情,对接国际,改变现有考试不全面、不系统、不衔接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功能多元的外语能力测评标准和考试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科学选才,服务于外语教育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不仅是提升外语考试质量、推动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科学选材的重要举措。
外语测评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制定外语能力测评标准,为各类外语考试提供科学的能力指标体系和准确的能力标尺,使考试设计更加全面、系统,使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为不同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提供依据,促进各学段衔接,推动外语教育连贯有序的发展。因为英语是我国学习群体最大的外语,测评标准的研制首先从英语开始。为突显其特点,将这一标准称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世界上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国外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但我国的教育体制、外语教学环境、外语学习者群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我们必须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能力量表。
二、请您介绍一下《量表》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作为《量表》建设的牵头组织单位,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坚持“服务招考、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基本定位,积极稳妥推进《量表》的研制工作。为保证建设质量,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汇集国内外一流专家,保证建设的科学性。我们组建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人的研究团队,代表了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最高水平。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 作为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15年被列为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我们按照重大科研项目的规范组织开展量表及考试研制工作,精心设计,严格论证,保证体系建设的科学严谨。
二是开展多群体实证研究,保证建设的实效性。建设之初,我们在全国近千所学校以及上百家用人单位中开展了需求调研,覆盖了多学段,涉及多个行业,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建设工作遵循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了使标准的研制工作贴合国情、教情,我们在28个省的1500多所大中小学开展实证研究,收集了16万多名师生数据。我们还邀请高中课标研制组以及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参与工作,确保了量表研制与教学改革的一致性。
三是推进全方位对外合作,保证体系建设的国际性。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积极宣传建设的成果。同时,与海外专业机构积极开展合作。2016年12月,陈宝生部长与英国教育大臣签署《中英教育合作伙伴行动计划》,明确了双方开展雅思等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对接研究。去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与美国ETS签署合作协议,启动托福等美国考试与中国量表的对接研究。这些合作研究,将为我国的标准及考试得到国际认可奠定了良好基础。
《量表》研制工作遵循了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二,坚持科学性。以先进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充分体现国际语言教育发展方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加强科学设计和验证。
第三,坚持实效性。立足中国国情和现状,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我国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开展大规模实证研究,深入了解我国现有外语教育现状。
第四,坚持衔接性。充分体现各学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精神,参考相关考试大纲和教材,在各级各类英语教学一线教师及学生中开展广泛调研,确保量表与各学段教学及考试要求相衔接,在语言关键能力上充分对接各学段教学要求。
第五,坚持可操作性。确保《量表》研制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制定出的《量表》便于教学和测评机构、学习者和其他用户理解、接受和使用。
三、请您介绍一下《量表》的主要内容,其创新点有哪些?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它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借鉴国外语言能力标准研制经验,依据我国英语学习者实际情况,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构建了多层级的指标体系,对各等级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详实的描述。量表就像一把能力标尺,对提升考试质量、推动国内外考试对接、促进多元评价、反馈教学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量同衡”。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创新之处主要有:
第一,量表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基于大规模实证数据对我国各级各类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进行系统、连贯的描述,覆盖不同层级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第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量表理论框架。量表的理论框架在交际语言能力框架的基础上,融合了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现了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三,量表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对“理解和表达意义”背后的各种“典型认知行为”进行描述,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量表以运用为导向,强调语言使用。采用“能做”描述,关注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导语言学习者运用语言,学以致用。
第五,量表构建了语用能力量表,有利于引导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试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六,量表构建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量表,引导外语教学和测试加强对语言使用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七,量表构建了笔译和口译能力量表,为翻译教学和测试的开展提供支撑,促进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填补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尚未包含翻译能力的空白,为国际语言教育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量表》对我国英语学习、教学、测试将产生哪些影响?
就英语学习和教学而言, 第一,《量表》通过提供客观、稳定而且相对统一的能力描述,可发挥“车同轨、量同衡”的作用,在各级各类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试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二,《量表》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语言运用,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引导学习者加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量表》能帮助语言学习者开展英语能力的自我诊断,发现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设定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外语学习更加个性化。
第四,《量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测评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语测评方面,《量表》可提升考试质量,推动国内外考试的对接与互认,促进多元评价的发展。
一是提供考试质量保障。为各类考试的内容设计、试题命制、评卷及成绩报告提供科学的能力测评标准,使考试各环节有章可循。
二是提供考试对接基础。为国内外考试提供衔接定位的统一标尺,提升考试的可比性,推动国内外考试的对接与互认。
三是提供多元测评支撑。为英语教学的过程性、终结性等测评方式提供能力参照标准,促进多元评价的发展。
五、《量表》怎么用起来,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有哪些?
量表不是教学大纲,也不是考试大纲,而是在统一的标尺上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为英语测试、学习和教学中谈论语言能力水平时提供共同参考。量表的九个等级并不是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如何在教、学、测中应用量表,需要教师和考试工作者依据具体情况决定。量表是动态发展的工具,将随着语言学及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
量表可为英语测试提供能力参考,教师、学校和考试工作者在设计、研发和改进考试时可以参考量表,但具体要研发什么样的考试,还主要依据考试使用者的具体需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正着手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基础上研发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目前主要考虑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战略,面向社会需求较旺盛的高等教育阶段开发考试。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研究,有关进展情况一旦确定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就《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答记者问题”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0731-88626137或者QQ咨询在线老师。)
TAG标签: 2018湖南高考
报名电话:0731-88626137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湖南成考网上报名系统